大门照壁
进入醉白池公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这块反映醉白池景色及松江古代风物的照壁。画面上描绘的是清代醉白池的景象:四面厅、池上草堂掩映在茂林修竹丛中,环境十分清幽恬静。古树下有高人憩卧榻椅上,旁有童子献茶、仙鹤相伴;厅前有两鹤,一鹤在俯首寻觅,一鹤在展翅欢舞。人鹤和谐,气氛祥和。这似乎告诉我们,主人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这座照壁,建于1987年,由数人绘制并题字。右上角刻着:“古木参天,怪石嶙峋,楼台亭榭,曲廊相通,芙蓉出水,幽香沁心,吟醉于斯,江南名园。”这基本概括了园池特色。
五色泉
关于五色泉它有着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东晋时,葛玄从孙葛洪(283——363年),字稚川,自称抱朴子,是一名炼丹家,又是晋代道教著名学者,所著《抱朴子?内篇》,不仅是道教史名著,还是研究我国古代化学和医药卫生的宝贵资料。葛洪仿效其从祖父葛玄云游到松江,观葛玄炼丹处,并重炼丹药。葛玄、葛洪这一派,被后人称之为葛氏道或金丹派,对松江道教发展有重要影响。松江人将葛玄、葛洪炼丹处,称为葛仙翁炼丹处。清道光七年,立“五色泉”碑,建国后,“五色泉”碑迁至醉白池内。
来云亭
这是一个读书亭。亭子建筑简朴,有坐栏而无美人靠,强调艰苦读书,读书可以坐下来读但不能依在美人靠上翘起二郎腿悠闲地过日子,要发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艰苦读书精神。再来看亭顶,六角翘檐,檐角长条延伸如朝芴,尖顶像当官的金顶。这些都反映读书的结果是可以“当官”,所以这个亭顶乃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形象体现。
华亭读书堂
眼前的读书堂,门楣开阔,环境清幽,格子长窗前衬一字走廊,是明代建筑风格,是文人读书聚会的地方。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翻建于松江东门外。原为文学家方孝孺两个儿子书房,名叫“於氏读书堂”,翻建后叫“迎素堂”。1986年迁入醉白池西南角,今沿用园内故迹“深柳读书堂”为名,现由松江籍著名科学家杨纪珂先生题写“读书堂”匾额。
读书堂,天下各处都有。但能反映当地读书之盛、文人相聚之多的,江南仅有三处:绍兴兰亭读书堂,无锡东林读书堂、松江华亭读书堂。相传松江“里里出秀才,五里出举人,十里出进士”
辍耕亭、破翁储书
在外园主干道桥堍两侧,有草亭两座,结构简朴,四根立柱,一个草顶,亭内有竹制长条坐凳,供来往行人休憩,路北为“辍耕亭”路南亭名“破瓮储书”。“辍耕”指停耕休息之意,是反映元代著名文人陶宗仪耕读生活的亭子。陶宗仪,浙江天台人,元朝末年前来松江南村(即今泗泾)隐居,亲自躬耕陇亩,经年自食其力,并建造南村草堂,作为耕读之所。每当下田劳动,便随身携带笔墨,休息之时,将社会传闻、读书心得等写在树叶上,放在浅埋在树旁的破瓮里。日久天长,持之以恒,坚持十多年,累积起来的树叶书稿有十瓮之多,后来让门生抄录,编成三十卷。因这部书是在南村停耕休息所著,故名《南村缀耕录》。楹联“耕读遗风速墨客,名园美景醉游人”,意指陶宗仪的耕读韵事在历史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醉,为之仿效。
鹤唳亭
鹤唳亭是为纪念西晋大文学家、书法家陆机而建,亭子顶塑一羽白鹤,单腿挺立,长颈向天,故名鹤唳亭。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声誉最著的文学大家。所著《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创作的文章。所书《平复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法真迹,有“皇贴”之尊,“墨宝”之贵,因而无论其历史地位还是艺术价值,都无与伦比。命名“鹤唳亭”,华亭是鹤唳之乡,也是松江最古老的地名,更是历史上陆机、陆云的故乡。当年陆机临刑前遥望家乡,感慨“云间鹤唳岂可复闻乎”,我们现在仰视仙鹤,应该更能深切体会到鹤在松江文化史上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象征地位和符号价值。
湘真榭
外湖区有一条穿湖而过的弧形长廊。长约七八十米,廊边有石砌坐凳,廊外植有珍贵花木。长廊中段的边上有个亭榭。这个亭榭,六角翘檐,像朝笏一样。我们取名湘真榭,是为了纪念明末云间派泰斗陈子龙,湘真阁是陈子龙的书斋,他撰有《湘真阁集》和《湘真阁稿》,其中收录了他创作的大量诗词和辞赋。陈子龙也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志士,以湘真命名这样一座亭榭,表达了松江人民对历史上志士仁人的深切怀念。
玉樊亭
眼前这座亭子为玉樊亭。这个亭子,六角翘檐,金顶高耸。为什么叫它“玉樊亭”呢?原来,松江历史上著名少年英雄夏完淳,他有诗集名叫“玉樊集”,为了纪念他故命名为玉樊亭。夏完淳(1631年—1647年),父教之下,5岁读完四书五经,7岁能做诗文,9岁出版《代乳集》成为高风亮节的旷世奇才。文豪郭沫若先生对这位少年英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值得表彰的人物”。郭沫若曾写下歌颂夏完淳的话剧《南冠草》,歌颂夏完淳十七岁殉国的民族正气,来激励当年的抗日志士。夏完淳短暂壮丽的一生是一首可歌可泣的爱国史诗。据记载
雪海堂
雪海堂是一座五开间的大厅,清末宣统年间建造。因原来的大厅前广植梅花,梅花盛开之时,一片雪海,故名雪海堂。堂上匾额“雪海堂”三字,是邑人朱孔阳在92岁高龄所题。
雪海堂最值得纪念的是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作过重要演讲。那是民国元年,即1912年12月27日,中山先生来雪海堂会晤松江各界代表人士,并作重要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帝制虽然被推翻,但是建设任务十分艰苦,百废待举,非常艰辛;教育为救国之重要途径,各界必须配合政府,办好教育;要从幼稚园抓起,培养建设人才
卧树轩
卧树轩建于民国十五年,因轩旁有一棵百年女贞,其躯干苍劲,呈俯卧状。因此将此厅堂命名为卧树轩。传说古树非常有灵气,故每逢盛夏,树冠浓荫下是文人喜爱集聚的地方。匾额“卧树轩”三字是由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周慧珺题写。轩东北池上有清河桥,于1963年由木板小桥改建为湖石洞桥,盛夏在轩中看桥池荷景,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醉白清荷
“醉白清荷”是松江十二景之一。每当初夏来临,可以看到“池上新荷初露脸,风姿婀娜不撒娇”的景象;到了盛夏,看到的是“清池荷叶碧似水”、“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在深秋时节,则是“风荷老叶萧条绿,池角残花寂寞红”。如果你坐在“半山半水半书窗”上赏荷,早晨看到的是“朝阳初吻叶露珠,清池鱼嬉荷含羞”的美景;到了傍晚,可能就会想起“荷叶罗裙一色裁”、“竞折团荷遮晚照”这些意境优美的诗句来;在雨天赏荷,那是“风翻莲叶有碧浪,雨打团荷密鼓声”的别样韵味。
柱颊山房、古樟树、百年牡丹
“柱颊山房”是云间画派鼻祖、礼部尚书董其昌吟诗作画、以文会友的地方。这是一座明代建筑的雕花厅,因四面皆为厅窗,故俗名为四面厅,又称东园。董其昌曾为这个厅书写屏条:“堂敞四面,面池背石,轩豁爽恺,前有广庭,乔柯丛筱,映带左右,”并书写对联“临世濯足,希古振缨。”厅前植有树龄三百年地古樟树一棵,浓荫蔽日,生气勃勃,要数人合抱。人世几回伤往事,古树就是见证人。厅之东南有一丛古牡丹,相传于清代嘉庆年间从奉贤邬桥董其昌亲手栽植的那株牡丹上分株出来后移栽到此。每当谷雨时节这株牡丹特别吸引游人,花大,色艳,婀娜多姿
“花露涵香”榭
“花露涵香”榭又称小湖亭,是嘉庆年间(1796~1820年)所造。因此亭西北边植有百年牡丹,每逢谷雨时节,牡丹盛开,花瓣轻沾春雨,亭中花香扑鼻,故名花露涵香。游客走进亭内,闻香赏花,无不怡然而乐。靠亭栏而坐,为赏牡丹的最佳景点。
疑舫
疑舫,是模仿石船的园林建筑,为明代建筑,清光绪二十三年重建。“疑舫”二字是由董其昌亲自题写。相传这里是董其昌的书房,也是他凭栏赏景之处。
疑舫似屋非屋,似船非船,似舫非舫。独特的设计,巧妙的构思,为整个建筑融入一种神韵。就像云间画派一样依附山水情趣,强调幽境,强调神似,真是巧妙绝伦的杰作。厅之北面有不规则葫芦清池,池内莲叶田田,使人留连忘返。“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道出了这里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乐天轩
这里原是宋代进士朱之纯的“谷阳园”、“文澜堂”的遗址,距今约900年,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园林遗址之一。乐天轩的轩名取自白居易的字号,是古人崇拜他而命名的。北侧有一棵古银杏树,已有二百余年树龄,需三人合抱。相传二十世纪20年代初,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客居松江禅定寺时,常来醉白池乐天轩休憩作画。一次,正逢内地水患,松江画家发起义画义捐赈灾活动,在乐天轩当场作画义卖。张大千画的《寒梅踏雪图》以200两白银的高价被人义买而去。今天,昔人已非,树木与厅轩犹在,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人”,真是“名人已与时
张弼凌霄廉石
在乐天轩东侧,修篁与珍木丛中,树立着一块凌霄怪石,这便是有名的廉石,此廉石是明代松江籍书法家、南安知府张弼从千里之外带回的一块代表他为官清正的珍石。张弼,号东海,华亭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考取进士,明史称赞他“自幼颖拔,善诗文,工草书”。这块凌霄怪石略呈不规则椭圆形,石色华美,呈深灰色,石纹清晰。这块凌霄怪石是张弼的裔孙于1931年捐赠给醉白池的。张弼为官清廉,担任南安知府多年,告老回家仍两手空空,只带回这块凌霄怪石,乡亲们初以为他拉回了许多金银财宝,直至打开一看,才知是一块凌霄怪石,人们方知张弼为官清正,便叫这块凌霄怪石为廉石。凌霄石是水层岩在流水冲刷的河床底下沉积而成,凌霄石具有凌霄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为官者秉有为民服务的凌霄之志,所以张弼非常喜欢他,这块凌霄廉石也成了醉白池的镇园之宝。
“佳客来仲”亭
原大门右侧这座小巧玲珑、造型精美的亭子是根据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艺术韵事而命名的,为“佳客来仲”亭。亭因人而尊贵,人因亭而名扬。据史书记载,当年董其昌曾筑来仲楼,以接待他的知交陈继儒,名重一时。因此这座子亭子的命名,也表示当代松江人对一代邦彦董其昌和陈继儒的纪念。
“莲叶东南”榭
“莲叶东南”榭又称大湖亭,是嘉庆年间(1796~1820年)所造。醉白池里种有荷花名种“一捻红”,尤其“并蒂莲”荷花更引人喜爱,时至盛夏,花叶满池,水高风大,莲叶似波,漫进东南亭中,可俯而采之,故名莲叶东南。在此亭小憩,观荷赏鱼,清馨宜人。
艺术碑刻画廊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池南圆洞内建仓房,为善堂田产粮仓。1983年改旧仓屋为碑廊,陈列有明方孝孺手书“正心诚意”碑、董其昌写“韩范先声”碑、改琦“正心诚意,克己复礼”八字组成的魁星像碑、《醉白池记》及《后记》碑;吴道子观音画像及郑板桥《难得糊涂》碑、《竹叶诗碑》等。这些古碑刻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一本本集观赏价值、典藏价值、学术价值、艺术研究价值于一体的“石质图书”,弥足珍贵。
“韩范先声”碑
明代松江云间书画派鼻祖董其昌手迹,歌颂宋代名人韩琦、范仲淹。董公非常敬重二位先贤,同时也希望当朝能多出一些像他们这样的贤才。韩琦、范仲淹同朝为官,两人文武双全,都主张政治改革,是一代名臣。北宋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以范为主,韩积极推崇,在军中两人都是抗击西夏独挡一面的将帅。当时军中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文魁星像”碑
魁星像碑刻于清代嘉庆年间,作者为松江籍著名人像画家改琦,是由孔子八个大字“正心修身,克已复礼”组成的文魁星像。“正”字为魁星的额头眼睛鼻子,“心”字为嘴,“修”字为左手和腰,“身”字为后脚;“克”字为右手,“克”字上面一横被画成一枝毛笔,“己”字为耳,“复”字为腰带结子,“礼”字为左脚。相传古代学子在进京应试之前往往都要到寺庙里去参拜文魁星像,以求得好运,要是梦见被魁星手上的笔点中,那他就会高中状元。
“吴道子观音像”碑刻
此观音像出自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之手。吴道子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整幅画像画面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体现了“吴带当风”的用线及造型特色。吴道子的作品大都见于寺庙的壁画上,且存世极少,此幅观音像亦是在万幸之中得以留存,极其珍贵。
“难得糊涂”碑刻
碑廊中间墙上嵌着郑板桥“难得糊涂”石刻,工艺精湛,是标准的“板桥体”,极富郑板桥书法奇崛放逸的神韵。石刻正文下面有一组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幅作品,字迹清透,柔中有刚,布局匀称。作者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其在官场失意的情况下题写。
“难得糊涂”碑刻
碑廊中间墙上嵌着郑板桥“难得糊涂”石刻,工艺精湛,是标准的“板桥体”,极富郑板桥书法奇崛放逸的神韵。石刻正文下面有一组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幅作品,字迹清透,柔中有刚,布局匀称。作者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其在官场失意的情况下题写。
“正心诚意”碑刻
“正心诚意”四个大字出自明文学博士方孝孺之手,采用古章体,左侧有草体小字:意诚而后心正则诚意为学问大关,领颜子之意、曾子之唯、孟子谈仁义。宋儒之性理皆本乎!断无以为本,古君子必慎以独也。下题:后学方孝孺薰沐顿首书。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宁海人,曾任建文帝的老师,博学强志,通晓经史,文章盖世,被称为“明朝读书人的种子”,是当时的大儒,其文学才华和忠诚一直为世人称颂。燕王朱棣攻下南京,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后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大怒,下令将其灭了十族(九族加门生和弟子),诛杀者达873人。
“竹叶诗”碑
这组碑刻,蕴含着一个三国历史故事。从表面上看,是一组风竹图,实际上竹叶里面皆是字,由字组成五言诗。相传东汉末年(汉宣帝五年),当时刘备正处在兵少将孤之时,遭曹操击败后,丢下两位夫人,出走外逃。曹操规劝关羽投降,受靡旗下,并许愿“上马赠金,下马送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送金袍一件”。关羽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勉强答应,但仍“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思念兄长刘备,可又无法用书信来表达,便画竹叶诗一组,用来陈述自己的心意。
《醉白池记》、《醉白池后记》碑
碑廊东侧有《醉白池记》、《醉白池后记》,是介绍醉白池历史和维修记录的古碑刻,有一定史料价值。可惜近三百年的《醉白池记》磨损和残缺较多,辨认困难,《醉白池后记》年代较迟,字迹清楚,字字可认。
“正心诚意”碑刻
“正心诚意”四个大字出自明文学博士方孝孺之手,采用古章体,左侧有草体小字:意诚而后心正则诚意为学问大关,领颜子之意、曾子之唯、孟子谈仁义。宋儒之性理皆本乎!断无以为本,古君子必慎以独也。下题:后学方孝孺薰沐顿首书。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宁海人,曾任建文帝的老师,博学强志,通晓经史,文章盖世,被称为“明朝读书人的种子”,是当时的大儒,其文学才华和忠诚一直为世人称颂。燕王朱棣攻下南京,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反对朱棣篡权,宁死不从,掷笔于地,后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大字,朱棣大怒,下令将其灭了十族(九族加门生和弟子),诛杀者达873人。
“竹叶诗”碑
这组碑刻,蕴含着一个三国历史故事。从表面上看,是一组风竹图,实际上竹叶里面皆是字,由字组成五言诗。相传东汉末年(汉宣帝五年),当时刘备正处在兵少将孤之时,遭曹操击败后,丢下两位夫人,出走外逃。曹操规劝关羽投降,受靡旗下,并许愿“上马赠金,下马送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还送金袍一件”。关羽在被围困的情况下,勉强答应,但仍“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思念兄长刘备,可又无法用书信来表达,便画竹叶诗一组,用来陈述自己的心意。
邦彦画像石刻
在醉白清池南隅走廊的墙上,嵌列着三十块石碑,上面刻画着明代松江府91名著名人物的画像,其中状元3人,进士51人,举人10人,诸生7人,贡生2人,武举1人,非科举出身而有一技之长者13人,其他4人。每幅画像上都附有人物简短说明。“邦”是父母之邦的“邦”,是家乡的意思:“彦”是俊彦,即杰出的人士。这组画像是清代乾隆年间松江著名画家、传神名手徐璋历经多年精心绘制而成的。每幅画用线条勾勒,以墨色为底色,线条为白色,使人物形象极富立体感,连人物须眉鬓发都历历在目,所画人物,兼有工笔之美,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实为中国画像线条艺术的瑰宝。画像由金石高手精工雕刻而成。
邦彦画像中有明代著名画家董其昌、陈继儒,他们都是云间画派的主将。还有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云间诗派领袖陈子龙等,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被一代文豪郭沫若编为剧本《南冠草》。画像中还有明代宰相徐阶、全思诚,工部尚书潘恩等。1982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来松江视察,特地到醉白池观赏了邦彦画像,并挥笔题词:“文化之邦,人才辈出,存旧务新,为四化奋力,厚望无穷。”